详情页

荆楚文明讲坛第53讲:韩建业教授讲授《亚欧大陆三大原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》

发布时间:2025-04-15   浏览次数:536 次

4月13日下午,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、吴玉章学者讲座教授、教育部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特聘教授韩建业莅临荆楚文明讲坛,在湖北省博物馆给观众带来了一场《亚欧大陆三大原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》的精彩讲座,讲座由湖北省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王先福主持,线上线下同步直播。

韩建业教授对亚欧大陆早期中华文明、早期西亚文明、古埃及文明三大原生文明的起源过程、形成过程、基础机制和文明模式四个方面进行比较,揭示了三大原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。

韩教授首先提出,文明是进入国家阶段的物质、精神和制度创造的综合文化实体,是由一系列(或一群)处于同一文化圈的国家社会组成的综合实体。他认为,三大原生文明的起源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。距今8000多年是文明起源第一阶段,他以裴李岗文化出现排列整齐、强调社会秩序的族葬和土耳其恰塔尔丘遗址、伊拉克哈苏纳文化聚落为例,阐释了早期中、西方两个文化共同体或文化圈已初步形成,社会秩序的加强和社会复杂化肇始,并涌现较为复杂的精神文化。接着韩教授从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,西北地区白家文化,长江下游上山文化、跨湖桥文化,长江中游高庙文化,东北兴隆洼文化中的祖先崇拜、八卦、象数、彩绘图案和符号、祭祀遗址中的“龙”崇拜等,提炼出在距今8000多年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共有的“一元”宇宙观、伦理观、历史观,诞生了“敬天法祖”观念,进入中华文明原创思想的第一个爆发期。同时对比土耳其、巴勒斯坦等地前陶新石器时代的哥贝克里、耶利哥遗址、恰塔尔丘遗址等反映出的明显偶像崇拜。

在距今6000多年文明起源的第二个阶段,韩教授提出随着社会复杂化程度加剧和人口激增,早期中国、西亚和古埃及都涌现出大城、大墓、大型祭祀仪式中心、宫殿式建筑,开始出现了更为明显的文化整合过程,进入前国家社会状态。韩教授认为距今6000—5100年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期标志着文化上早期中国或早期中国(华)文化圈的形成(即文化上的最早中国);西亚地区约距今6000年的乌鲁克文化影响遍及两河流域,形成早期两河文化圈;约距今6500年后在上埃及出现比较强势的涅伽达Ⅰ、Ⅱ期文化并向下埃及施加影响形成古埃及文化圈。他还用各地的文化特色对比了黄河流域、长江流域、西辽河流域与西亚、古埃及文明的起源过程。

随后,韩教授从“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”(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)和“公共权力的设立”(王权出现)国家出现的两个标志入手,指出距今约5000年中、西方均进入国家阶段。中国的黄河流域、长江流域、西辽河流域区域文明社会发达,中国各区域普遍神权、王权结合,西亚地区则从以神权为主向神、王权结合转变,埃及地区王权地位较高。

韩教授最后指出,早期中华、西亚和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都主要建立在谷物农业基础之上,三大文明的文明化进程和节奏彼此接近,主要缘于亚欧大陆存在相似的气候演变规律,也可能与文化交流有一定关系,但在农业空间格局、经济方式、生产关系等方面又有不少差异。并总结出早期中华文明为一元多支一体一统的“天下文明”模式,早期西亚文明是多元多支的“城邦文明”模式,古埃及文明为多元一支一体一统的“埃及文明”模式。

讲座最后,韩建业教授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,并详细解答了听众提问。

来源部门:学术研究中心

撰  稿:柯萍萍

审  核:杨理胜

终  审:王先福